26
2018
11

什么样的成年友情可以存在更久

1. 我们还说着同一种语言

在一项纵向研究中,研究者曾根据朋友间猜词游戏的表现,成功预测了友情的未来亲密程度,发现默契度越高,他们未来的友情亲密度也就越好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不再需要用频繁的联络来维系友情,但我们依然在寻找不需要太多解释就能够用同一种语言交流的人,你会发现,有的人即便两年没有见面,聊天时也会觉得很舒服。


2. 进行深度的互动

如今,互联网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交流方式,除非故意,我们已经不太可能会真的和某人失联。但调查表明,如果仅仅在社交网络上祝福生日,或者在朋友圈里默默点赞,对于友情的存活并没有太大帮助。相比较之下,一些支持性的评论、深度的沟通,会更有助于维护一段友情。


3. 能够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

2005年,社会心理学家Carolyn Weisz和Lisa F. Wood研究发现,不同于青春期,在成年以后,成为长久的、亲密的的关键是“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(social identity)”。

社会认同,指的是“个体认识到Ta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,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。” 社会认同可能是你的宗教信仰、兴趣小组、特殊经历群体等,而不是来自哪个省,或者你的体重多少等。


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,指的是认可和支持对方对自己的社会认同——你了解Ta认为自己属于哪些社会群体,你了解作为这些群体成员带给Ta的情感和价值意义,同时你认可和支持这一切。

对彼此的社会认同支持,可能是在双方有着一样的社会认同的情况下发生,比如在同一个互助会里,但也并不一定。Weisz发现,大量的社会认同支持也往往来自那些和你不在同一个群体内的朋友,但他们能够对你的社会身份进行确认。

 

研究者认为,这可能是因为对我们社会认同的确认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尊水平——我们所做的事、经历、价值观得到了确认、理解与支持。这同时也意味着,如果你觉得自己缺少密友,可能与你尚未找到自己的社会认同有关。所有的友情都会变,但好的会因为改变而更强大”。


最后,我想和大家分享,余秋雨曾在《霜冷长河》中写过的一段和友情有关的话,很是动人:“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,不依靠事业、福祸和身份,不依靠经历、方位和处境,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,拒绝归属,拒绝契约,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相互呼应和确认。它使人们独而不孤,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。因此所谓朋友,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、更加自在的人。”


437A1BF0-FA4A-45A8-B8E3-698CFB20763D.jpeg


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